醫師專欄

健檢學問大! 醫師呼籲:價格昂貴不一定適合
隨著「預防勝於治療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」的醫療觀念日益普及,過去威脅國人健康的急性病,也漸漸轉變成慢性疾病,這些種種,都促使醫療體系從強調疾病治療,轉為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,健康檢查顯然成為重要課題。

會長介紹

李宏信醫師

本線上平台致力發展校友事務,團結各醫學大學校友,令校友能夠與母校保持緊密連繫,了解醫界最新發展。

最新消息

吃不胖不見得是好事 醫師:消化功能差易致癌

  消化差,中醫調理有良方。一名陳姓女士身高150公分,體重不到40公斤,體型瘦小,平時胃口正常,但只要一進食就有便意,且排便次數多又稀軟,為了增胖每餐吃2碗飯,卻還是胖不起來。後來經過中藥調理,改變飲食習慣,情況終於改善,如願長胖。

 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游志勤醫師表示,陳女士受先天體質影響,一吃就拉,糞便沒有成形,顯示消化能力不佳,營養沒有被吸收。腸胃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以及6歲以下發育尚未完全的幼童常有消化不良問題。其他像是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,進食不定時定量、營養失衡,也可能引起消化不良。

  游志勤指出,長期消化不良的人普遍體型較瘦,多吃也不容易胖,加上太多食物積滯於腸胃,除了需要更多能量去消化食物,還會形成廢物和毒素傷害身體。症狀輕者感覺胸悶、胃脹、胃酸過多,嚴重則引起胃痛、胃炎、胃潰瘍甚至胃癌,不可小看。

  游志勤提到,針對陳女士消化不良問題,可服用半夏瀉心湯、甘露飲、茯苓、肉豆蔻等中藥,將飲食習慣改為少量多餐,先吃蛋白質和油脂食物,促進消化液分泌,提高消化能力。

  「中醫可依消化症狀提供不同處方」游志勤說明,針對胃脹,常以保和丸改善腸胃蠕動和消化;以安中散、半夏瀉心湯,加上白芨、三七、延胡索可治療潰瘍性疼痛;若因幽門桿菌引起不適,可選用蒲公英改善症狀。

  除了中藥的調理,改變飲食習慣相當重要。游志勤建議,消化不良的患者應先吃蛋白質和油脂食物,讓消化液開始分泌,提高消化能力,且應少量多餐,讓食物都能充分被消化。

  最後,游志勤提醒,消化能力差的民眾平時應避免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三餐定時定量並適度運動,當肌肉、神經協調性佳、自律神經穩定,消化功能自然也會改善。